成都6月2日(陈淋)面积不足万平米的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,是夹在横断山脉崇山峻岭间的一块河坝平地。老街的石板路,木门土墙斑驳的痕迹,耳边不时传来的大渡河汹涌的浪涛声,仿佛将时光拉回88年前的初夏。 首期“初心宣讲队红领巾讲解员”邱一涵 “大渡河,素有天险一称。1935年5月,国民党军在大渡河北岸重兵设防,企图包围中央红军。17位年龄不过20出头的年轻战士,组成了强渡奋勇队,他们同我身旁照片中的8位船工一起战惊涛,逐骇浪,成功登岸击溃守敌。”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内,首期“初心宣讲队红领巾讲解员”邱一涵正动情地向游客们讲述当年工农红军绝处逢生、英勇顽强的故事。而这,也是她的外曾祖父龚万才——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第二船船工的英雄事迹。 提起外曾祖父,邱一涵心里油然而生地敬佩。“‘没啥子了不起的,我就只干了一件小事而已’外曾祖父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。他也一直在做着一件件‘小’事”。1935年5月25日,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第一船返回南岸后,龚万才和几个船工立即登上渡船,冒着生命危险,将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和他率领的8名机枪手安全送往北岸,并与第一批上岸的战士们一道占领了北岸渡口。此后的七天里,船工陆续增加到70余人,船工们分成四班,人船不停地日夜摆渡。当年的龚万才正三十出头,高大硬朗。他不顾疲劳,坚持驾船摆渡工农红军过河,直到工农红军顺利渡河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龚万才被选为石棉县第一、二届政协委员;受邀担任红一师顾问,帮助撰写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历史;他热心关爱下一代,常常向青少年宣讲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。“外曾祖父诚实劳动,艰苦创业,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熔炉中贡献了自己的一生。” 英雄无声,岁月有声。88年后的今天,安顺场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古朴,伫立在纪念广场中央的17勇士雕像、大渡河畔刚劲鲜红的“红军渡”,奔腾不息的河水似乎正向人们述说着那段卓绝不朽的峥嵘岁月,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如邱一涵般的无数少先队员奋楫笃行。 “亲爱的外曾祖父您好,我是您的曾孙女邱一涵。很遗憾,您没有见过我,而我却处处见到‘您’,也将长大成为和您一样的人。我现在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,‘工作’在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,也是‘中国式现代化’这艘‘巍巍巨轮’上的‘船工’,我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当讲解员,将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越来越多的人听......亲爱的外曾祖父,请您放心,我会沿着您的足迹,努力学习,勤劳干事,用奋斗、奉献描绘新一代接班人最美的模样,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,创造新的辉煌。” |